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亡国皇族的命运往往充满变数,而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之子孟玄喆在线配资平台注册,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他降宋前因拙劣的军事表现沦为笑柄,降宋后却在宋廷的军事政治舞台上活跃40余年,最终以荣华富贵善终。
一、降宋前的"闹剧式"治军:携姬妾赴前线,未战先溃留笑柄孟玄喆作为后蜀后主孟昶的长子,自幼被寄予厚望,曾任检校太保、侍中、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。
然而,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却堪称拙劣,这一点在宋太祖赵匡胤伐蜀之战中暴露无遗。
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十一月,宋廷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,率兵六万伐蜀。
后蜀后主孟昶闻讯,急命孟玄喆为元帅,率精兵三万前往剑门抵御宋军。这本是孟玄喆证明自己的关键战役,他却将军事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。
展开剩余90%《宋史·孟昶传》明确记载:"玄喆素不习兵,师次绵州,闻王全斌等已破剑门,遂遁归成都,所过焚荡庐舍,掠子女财货。"
更令人咋舌的是他行军途中的做派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六详细记录:"玄喆离成都日,携姬妾、乐器及伶人数十辈,晨夜嬉戏,不恤军政。"
在军情紧急的前线,孟玄喆不仅没有整肃军纪、研究战策,反而带着姬妾、乐器和伶人沿途寻欢作乐,军队纪律涣散,毫无战斗力可言。
当宋军攻破剑门的消息传来,孟玄喆未做任何抵抗,直接率部逃回成都,撤退途中还纵容士兵焚烧民房、劫掠百姓,致使后蜀军民离心。
这场"闹剧式"的军事行动,成为孟玄喆降宋前最鲜明的标签。乾德三年(965年)正月,孟昶见大势已去,遣使向宋军投降,孟玄喆作为皇子也随之降宋。
此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,这场拙劣的表现并未成为他人生的终点,反而成了另一段人生的起点。
二、降宋首年即获厚禄:宋太祖破格任用,打破亡国皇族待遇惯例降宋后的孟玄喆,迎来了意想不到的优待。
与历史上许多亡国皇族被软禁或降为庶民的命运不同,宋太祖赵匡胤对他展现出极大的包容。
乾德三年(965年)五月,孟玄喆抵达汴京,宋太祖当即授予他重要官职。
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记载:"太祖召见于崇德殿,授泰宁军节度使,赐袭衣、玉带、鞍勒马,仍领其官。"
泰宁军节度使是当时地位尊崇的藩镇要职,掌管一镇军、政、财大权。对于一位刚刚投降的亡国皇子而言,这样的任命堪称破格。
宋太祖不仅给职,更给礼遇,《续资治通鉴》载:"玄喆等辞,赐钱百万,绢千匹,又赐其部曲有差。"这种待遇远超一般降将,体现了宋廷对后蜀皇族的安抚策略。
孟玄喆降宋初期的任职并非虚职。他历任泰宁军节度使、镇国军节度使等职,在地方治理中逐步积累经验。
《宋史》记载他在任期间"为政尚宽简,民颇安之",虽无突出政绩,但也未出现过失,这种稳健表现为他后续参与军国大事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灭北汉之战崭露头角:从纨绔子弟到参战将领的转变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灭北汉之战,孟玄喆作为将领参与其中,这是他降宋后首次参与大规模军事行动。
此时距他降宋已过去14年,经过多年历练,他的军事素养较早年已有明显提升。
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割据政权,依托契丹支持长期与宋对峙。
宋太宗此次亲征,调集了潘美、崔彦进等名将,孟玄喆被任命为汾州路都部署,负责攻打北汉汾州等地。
《宋史纪事本末·平北汉》记载:"命孟玄喆为汾州路都部署,从征太原。"
在战役中,孟玄喆虽未担任主帅,但也完成了既定作战任务。他率军攻破汾州外围据点,牵制了北汉部分兵力,为宋军主力围攻太原创造了条件。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十载:"玄喆等攻汾州,刺史郭万超降。"郭万超是北汉重要将领,其投降削弱了北汉的防御力量。
灭北汉之战的胜利,让孟玄喆在宋廷军事体系中获得认可。
战后论功行赏,他被加官检校太尉,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记载:"太平兴国初,加检校太尉,从征太原,进封韩国公。"
从亡国皇子到参与灭国之战的将领,孟玄喆的身份转变在这场战役中得到巩固。
四、雍熙北伐的复杂表现:畏战退保与后期维稳的双重记录雍熙三年(986年),宋太宗发动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(史称"雍熙北伐"),孟玄喆作为东路军副将参与其中。
这场战役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最具争议的经历,史书中留下了既有畏战退保,又有后期维稳的双重记录。
此次北伐宋军兵分三路,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,孟玄喆任副将,负责从雄州出兵,直逼幽州。
《宋史·太宗纪》记载:"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,崔彦进副之;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,杜彦圭副之;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;潘美为云、应、朔等州都部署,杨业副之。玄喆从彬军。"
战役初期,东路军进展顺利,但因粮草不济陷入困境。契丹援军抵达后,宋军遭遇惨败。
关于孟玄喆在战役中的表现,《续资治通鉴》卷十三记载:"彬军食尽,退师雄州,玄喆等畏契丹之众,不敢进,退保瀛州。"
这表明在关键时刻,孟玄喆确实存在畏战情绪,选择退保而非主动出击。
但在东路军溃败后,孟玄喆参与了后续的维稳行动。他率部驻守瀛州,收拢溃兵,防御契丹追兵,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宋军的损失。
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载:"及彬等败,玄喆退保瀛州,契丹兵追至,玄喆与战,稍却之。"
这种先畏战后抵抗的表现,反映了他军事能力的局限性,也体现了他在复杂战局中的务实选择。
雍熙北伐的失败并未动摇孟玄喆在宋廷的地位。
宋太宗对主要将领曹彬等人加以贬斥,却对孟玄喆从轻处理,仅将其调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。
这种区别对待,既与他亡国皇族的特殊身份有关,也得益于他在战后维稳中的表现。
五、中后期的政治深耕:历任要职,累封国公的荣华之路雍熙北伐后,孟玄喆逐渐从军事一线转向军政结合的岗位,在宋廷政治体系中持续深耕。
从宋太宗至道年间到宋真宗咸平年间,他历任多个藩镇节度使和地方要职,官阶不断提升。
至道元年(995年),孟玄喆改任永兴军节度使,负责关中地区军政事务。
《宋史·地理志》记载永兴军"为重镇,控扼关中,屏蔽蜀道",这一任命体现了宋廷对他的信任。
在任期间,他注重安抚流民、整饬吏治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十七载:"玄喆在永兴,颇修惠政,民多称之。"
宋真宗即位后,孟玄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。咸平元年(998年),他被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相当于宰相衔),成为使相。
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记载:"真宗即位,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判河南府。"判河南府是负责陪都洛阳政务的要职,此时的孟玄喆已成为宋廷重臣。
他的封爵也逐步晋升,从降宋初期的侯爵,到灭北汉后的韩国公,再到晚年的冀国公。
《宋史·职官志》记载,宋代国公为正一品爵位,"止用于封宗室近亲、外戚、前代帝后子孙及勋贤",孟玄喆作为亡国皇族能获此封爵,在宋代历史上颇为罕见。
六、善终与身后荣宠:40年降宋生涯的圆满落幕景德元年(1004年),孟玄喆病逝于任上,享年62岁。
此时距他降宋已过去40年,他的一生见证了后蜀灭亡与北宋统一的历史进程,最终以荣华富贵落幕。
宋廷对孟玄喆的去世给予高度重视,宋真宗下令辍朝三日,追赠他为中书令(正一品),赐谥号"恭惠"。
《宋史·礼志》记载:"外官薨,辍朝一日,使相薨,辍朝二日,若赠中书令,则辍朝三日。"孟玄喆获辍朝三日的礼遇,规格等同于朝廷重臣。
他的身后待遇还体现在家族延续上。
孟玄喆之子孟隆诂历任崇仪使、知莫州等职,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载:"隆诂累官至供备库使,卒。"
其孙孟觉民也在宋廷为官,家族在宋代得以延续,避免了许多亡国皇族"三世而斩"的命运。
史书中对孟玄喆晚年的评价较为客观。《宋史·孟玄喆传》总结:"玄喆自降宋,历事三朝,虽无大勋,而居官恭谨,保其禄位以终。"
这一评价准确概括了他降宋后的人生轨迹——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在线配资平台注册,却凭借恭谨的态度和稳健的行事,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自身与家族。
发布于:山东省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