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电影《满江红》的热映,某些人再次开始炒作“秦桧不是奸臣”这一话题。有些人甚至提出,宋朝的皇帝和百姓并未将秦桧视为奸臣在线配资网,历史上长时间内也没有将他列入奸臣行列,认为是民间的传言和演绎塑造了这一形象,且他们声称从未有过确凿证据证明秦桧出卖了国家。这种说法显然是睁眼说瞎话,秦桧卖国的事实早已成为定论,不仅宋朝的皇帝和百姓把他当作大奸臣,历朝历代的评价也一致认为他是奸臣。
一、秦桧如何一步步走向卖国的道路
秦桧的政治履历看似充满戏剧性和反转。最初,他曾是激进的主战派,宋朝在面对金国威胁时,秦桧坚决主张加强防御,建议防备金兵入侵。在靖康元年时,他甚至在朝廷上公开反对割地求和的提议,并且因为立场过于坚决,主动辞去官职。然而,随着金国的崛起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当金国抓捕了秦桧之后,他被金太宗完颜晟送往完颜昌处任职,而完颜昌则是金国的主和派。在此过程中,秦桧与完颜昌秘密勾结,最终借着一次金兵南下的机会,秦桧一家成功返回南宋,并以此作为金国的内应。
展开剩余79%让人不禁怀疑,按照秦桧的说法,他的家族几乎横跨三千里逃亡之路,居然能够安然无恙地躲过金兵的追捕,这显然不合常理。尤其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这种无伤一人、全家安全的奇迹更显得荒谬。而秦桧回到南宋时,宣称自己是通过刺杀守卫逃脱的,宋朝的官员们普遍不信这一版本。幸运的是,当时的宰相范宗尹与秦桧有些关系,才帮助他重新站稳了脚跟。
从那时起,秦桧开始转变立场,走上了主和派的道路。这个转变迎合了宋高宗赵构的意图,正因如此,秦桧才能长期担任宰相,并在南宋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。然而,秦桧并非真正的忠诚于南宋,他仅仅是在政坛上看准了哪个派系有利于自己的权力利益,最终选择了与金国妥协。
例如,绍兴八年(1138年),秦桧作为主和派的代表,参与了南宋与金国的议和,并提出接受金国的册封,然而即使宋高宗赵构也对此表示强烈反感,称“朕承太祖、太宗基业,岂可受金人册封”。但秦桧依旧推动这次几乎等同于南宋无条件投降的和约。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,怎能不让他被视为卖国贼?
二、宋朝君臣对秦桧的态度
宋朝的皇帝和百姓对于秦桧的态度是明确的——他是个奸臣。秦桧去世后,连他的最亲密盟友赵构也没有遮掩对他的警惕,曾言:“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。”赵构在见到秦桧时,甚至在靴子里藏刀,以防不测。这种对秦桧的深度戒备,足见其在朝中及民间的恶名。
不仅如此,赵构在秦桧死后,迅速让秦桧的儿子秦熺退休,表示清理秦桧残余势力的决心。秦桧的党羽在其死后不久便被迅速扫除,宋朝经过宋高宗和宋孝宗的努力,彻底清除了秦桧对朝廷的影响。
更为直接的是,秦桧的谥号在其去世后被改为“谬丑”,后来又被改为“谬狠”,这些谥号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,是对秦桧的彻底否定。若看懂中文的人都知道,“谬”、“丑”、“狠”这些字眼从未用于褒扬之人,这些恶劣的谥号正好揭示了宋朝皇帝对秦桧的态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秦桧当时为了洗清自己在民间的声誉,不仅要求禁止民间传言,还安排秦熺主持了大量的文化销毁工作。秦熺甚至亲自修改了官方历史,加入了对秦桧的赞扬,篡改历史资料,力图掩盖其卖国行为。然而,即便如此,民间的记忆并未被完全抹去,百姓对于秦桧的仇恨根深蒂固。
三、后世对秦桧的评价
历代对秦桧的评价一贯低劣。元朝的《宋史》对秦桧的评价尤为严厉:“桧两据相位者,凡十九年,劫制君父,包藏祸心,倡和误国,忘仇斁伦。”这些文字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秦桧作为奸臣的罪行。而即使是元朝这个外族政权,也无不指责秦桧的背叛行为。
在明朝,百姓对秦桧的厌恶达到了极点,杭州岳飞墓前的秦桧跪像,早在明成化年间就被铸造,但由于民众的愤怒,这些雕像屡次遭到破坏。明朝人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秦桧的痛恨。
到了清朝,连秦桧的后代都为祖先的恶行感到羞愧。秦桧的后代秦大士在某次活动中亲自作对联:“人从宋后羞名桧,我到坟前愧姓秦。”这副对联不仅反映了秦桧后人的懊悔,更是整个清朝社会对秦桧的否定。由此可见,秦桧在历史长河中,始终被视为卖国贼、奸臣。
总之,秦桧不仅在当时的宋朝被视为奸臣,在后世的各个朝代,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民间传说,他的形象始终未曾被洗白。至今,秦桧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